WFU

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【助人者小辭典】哭哭有三種:那些眼淚的模樣


作者:王家齊




台灣有種哄人的說法「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」雖然這個比喻好像有點美,但不完全正確。其實,哭有很多種,而眼淚是哭的結果。

這個想法,有次參加Jeffrey Zeig的大師課時,也聽他提過。他在示範的時候,問了掉下眼淚的個案—

「我們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眼淚...可能是傷心難過的眼淚,可能是憤怒不平的眼淚,也可能是喜悅愉悅的眼淚...」

「那麼,你的眼淚是什麼的眼淚?」

Zeig講了眼淚的可能性,那我們今天來講哭的三種可能。其實,光是標題的「哭哭有三種」,就也暗示了大家一件事—

等等我們講完三種常見的哭以後,就會討論到這點(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滑到最後面看XD)。

哭哭有三種:氣到發抖的哭、失控解離的哭、以及同在理解的哭。


氣到發抖的哭


這種哭,可以說是「調色盤」的哭。一般而言,哭很容易跟「難過」這個情緒聯想在一起。但慢慢地你會發現,哭不一定是因為難過,也不一定只有難過。

這就是調色盤的哭。

最常見與「難過」調色的哭,就是「生氣」。

我的心理劇老師曾說「委屈與憤怒是一條麻花辮,相互糾纏在一起。」有些委屈的眼淚,背後其實是好大的憤怒(為什麼要這樣對我!)

反之,聰明的你可能也猜到了,有些憤怒的眼淚,背後其實是好大的委屈(為什麼要這樣對我...)

這裡有個東西用文字很難表達,你會發現兩句話其實是一樣的,但你幾乎可以想像:帶著這兩種情緒說這句話,感受和語氣是很不一樣的,這就是潛台詞。

所以不要斷章取義給哭一個公式(哭就是難過是失落與悲傷),也不要只聽哭的內容(通常你也聽不太清楚),要聽對方是怎麼哭的。

這當然有點難,甚至對有些人來說有點可怕。所以會需要一些工具與訓練來幫忙,比如重視體感與覺察的治療訓練,或是學習潛台詞如何展現的演員訓練都會有幫助。

我自己過去也是看到對方哭,會有點手足無措的人。對我幫助最大的其實是一個進階的即興訓練...

  1. 在這個練習中,我跟夥伴會合作演出一齣戲,但不先討論好要演什麼,也沒有預先決定的主題。
  2. 開始之後,我們要做的是,非常仔細地觀察對方任何一個微小的表情或情緒,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
  3. 然後,我會用我創造的角色說「你看起來有點____(比如:緊張)」,定義我看到的情緒
  4. 我的夥伴會YES, AND這個定義,並把它放大。然後我們就會一起在故事與演出中,尋找這個情緒的原因(比如:她很緊張可能是因為明天就要大學學測,而我是她爸爸想鼓勵她)
  5. 反之亦然

我很早就知道這個訓練,但到了做心理治療好幾年後,才搞懂這對治療師的幫助。

這活動鼓勵治療師主動地觀察並猜測來談者的感受,而不是被動地等他告訴我們(記得上一篇文章才說,情緒腦旺盛時根本講不了什麼話嗎?)

同時這也訓練了治療師的另一個態度(也是即興演員的態度):跳入未知(情緒),跟這個未知(情緒)好好在一起。

此類調色盤的哭,在陪伴失戀的朋友或來談者時,也都會遇到。比如失落的哭、想念的哭、羞愧的哭、被遺棄的哭、或是為自己勇敢的哭...


失控解離的哭


「當我哭泣的時候,彷彿掉到一個深淵之中。在那理,沒有任何人在,沒有任何人懂,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...」

有一種哭,是失控解離的哭。

昨天的文章提到人資夥伴說他同事「哭得停不下來,也無法說話」就有可能是這個狀態(當然需要先觀察個10分鐘,看看對方能否自行調整,也不要這麼嚴格)

這是很多做體驗活動的夥伴容易擔心的:怎麼有時候哭好像很宣洩,哭完之後對方還說哇好療癒謝謝你。可是有些哭卻是越哭越沉,越哭人越不見...

這跟哭的狀態有關,有一個觀察點比較難,但很重要的是:要看這個人哭的時候,這個眼淚是誰的眼淚?

通常失控解離的哭,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退化(或催眠會說年齡回溯的哭),簡單說也就是變成小孩子的哭。

(這現象說得很玄,但只要想想很多年前有個廣告,一個當兵的大男孩在地上打滾「這不是肯德基!」,就知道這其實很常見...)

#話說後來我去成功嶺還真的就是吃肯德基欸
#我們於是被稱為炸雞中隊

那失控解離的哭有什麼問題呢?因為小孩的狀態其實是相對脆弱、無助的,通常也意味著當時沒有可靠的大人在一旁幫忙。

所以當「小孩的哭」出現時,那種「沒有大人」的恐懼感也會再次浮現,如果這時候只是默默地讓對方哭,恐懼感就會蔓延成為「無助無望感」。
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哭,越哭越恐怖。

這狀況在做治療是很常見的,體驗性工作坊其實也會出現。以下作法是在大心診所的實務學習分享:

1. 當事人不可以不知道自己在哭什麼

也就是說,我們要讓當事人保持一個「此時此地」的覺知,透過一直留意自己「在哭什麼?是傷心嗎是生氣嗎?」我們會有一個「現在」的自己去看顧過去的自己...

有發現嗎?這樣就是兩個人了(其實是三個人,還有你)。

2. 治療師要跟當事人連結,持續連結才不會解離

解離就是不知道人在哪,或是以為自己在一個內在想像的小空間。解離有時候是危險的,因為跟現實脫勾了。

昨天的文章分享的"Grounding"技巧,就是幫忙當事人離開解離狀態的其中一種方式。

如果是在工作坊,也可以邀請其他學員用他們可以的方式陪伴當事人(這點其實蠻重要的,因為創傷情緒會傳染,有些老師會自己跳下去「救人」,但就會忽略旁邊也有學員跟著溺水了...)

3. 所以一次不可以哭太多,要有節制有理解地哭

這邊很容易讓人誤會,好像我們反對當事人哭。

但恰好相反,我們期盼對方的眼淚是連結的眼淚,是了解的眼淚,也是感受的眼淚。而不是吃下大量的情緒卻無法消化而嘔吐。

所以一次不可以吃(哭)太多,要有節制有理解地吃(哭),才有機會好好消化。


同在理解的哭


可能有過去的某個自己被理解的眼淚,也可是為了過去某個人而掉的眼淚,但都是「現在的自己為過去的某人而掉的眼淚」

(你可能注意到我在「失控解離」的眼淚就把這個概念講完了)

關鍵是「現在」兩個字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標題用「哭哭」暗示,因為哭哭是小孩的語言,也提醒我們要能分小孩的哭(要有大人看顧),以及大人的哭。

那麼,什麼是大人的哭呢?

我用個畫面來說(當然,這不是唯一一種「大人」的哭,也沒有所謂「正確」的哭,這一定要懂)

有些時候,當我跟當事人一起發現了「啊,原來是這樣...原來這麼多年來是因為如此的時候...」

我看到一滴眼淚,從他的眼眶靜靜滑下來。
平靜地,他說「嗯,來了這麼久,我終於感覺我找到了我自己。」

這是一個「被找到」的眼淚。 
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