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

【助人者小辭典】處理「人際關係」問題的三個角度

 
作者:王家齊 




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牽涉到三個向度
  • 個人內在(情緒、人格與關係模式)
  • 外在情境(組織管理、社會文化等系統思考)
  • 以及介在中間的說服、影響與催眠(基於人類慣性與直覺所設計的引導,會模糊化已有的理性判斷,白話文就是「有感」)


有沒有學習的順序呢?


一般來說如果是人際關係出問題的個案,系統思考要先出,也就是外在世界的邏輯。這樣做的目標是要先能活下來,所以問題解決與策略目標是首要。

這裡還是會有一點個人心理的支持,但主要是來談者不要垮掉,還能有一點力氣繼續往下。

差不多危機處理完後,後續的學習就有點看每個人的個性也看成長經驗。

有些人會蠻渴望學習話術與影響力的,但是有一些過度執著於出招(包括追求大絕招)的人,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很嬰兒的全能幻想。當然不那麼嚴厲的話,也可以說那一種對於追求控制感與權力的渴望,讓他持續推進往前。

那也有人就是走比較深度的情緒陪伴與人格模式認識,學派也會有差,無論是增加更多的理解,或是覺察更多的經驗。對我來說,大方向都是再一次出生和再一次長大,這裡就是心理治療的基本功。

學一點暗黑派也無不可,我有位老師說進可攻退可守我蠻同意的。知道暗黑之處在搞些什麼,不見得要用但可守。

所以好的自費心理治療,是能夠先辨認出個案的狀態是大人或小孩(學術一點說,就是憂鬱心理位置或是偏執妄想位置),再順勢回應。


治療師的順勢


今天你是大人的狀態,我就可以跟你用大人的方式來討論後果問題決策,也就沒有標準答案可言,做完決定之後,如果還有時間,也可以甜甜地回到小孩的狀態,為自己慶祝讚美或肯定欣賞。

但如果今天你是小孩的狀態(也許因為人格,因為創傷,或是因為緊急的壓力事件撐不住),我就成為暫時撐著你的母親或父親(考量原生家庭的需要),當然我也可以悄悄地去引發你的資源,讓你內在的母親父親或是好的照顧者,可以支撐你自己。


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


我自己的體會是,這或許就是Bion所謂的 Negative Capability負性能力,對我來說像是一種順勢的態度,或者道德經所謂的「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」。

這也解釋了:為什麼進到診療室要忘掉,忘掉已經學習的理論,忘掉前一個禮拜(做分析的話可能是前一天)病人說過的話,和你吵過的架—

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,你就會看不見今天此時此刻的個案在透過投射認同跟你「溝通」什麼。

我自己是沒有這麼動力取向,但是這樣的思考,也蠻能解釋為什麼順勢而為(Milton Erickson的Utlization,有時候我也喜歡說是借力使力,或是即興的「用上第一個點子」)是重要的。

但一樣:你要怎麼知道你給的是不是對方溝通的他要的?語言有時候會騙人,有時候對方也會討好你,但他的身體會說實話,所以要看身體(體感),才會知道你是否真的順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