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

當生命故事被再次演出...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
Q: 為什麼講過的故事,還要再演一次?


因為我們不是[複製貼上]所有細節,也不是[錄影功能]放影片。
我們的任務是抓出故事的本質,並呈現它。


故事的本質


本質的意思是,剝開Teller說故事時的聲音、身體、情緒、說故事技巧,或是與台上台下互動等[包裝紙]後,裡面的[糖果]到底是什麼,讓外面的包裝紙寫著[金莎巧克力]?

那顆巧克力就是故事的本質。
團隊要能輕巧拆開Teller故事的外包裝,看到裡面的那顆巧克力,體會品嘗再演繹。

化為具體步驟的話,就是在思考[為什麼Teller要說這個故事?]也就是為什麼Teller要把這個[名為金莎巧克力之物]拿出來給大家?

從這個角度就比較有機會[品嘗]這個故事,因為你不是連包裝紙都咬下去,滿口金色紙屑,味道混在一起。而是在拆開包裝後,細細地品味這顆巧克力—

啊原來沒有想像中那麼硬,
有一種苦甜的味道跑上來,
裡面脆脆的是花生嗎?

Teller也在等著我們回應,那也許是他最愛的一款巧克力(也許是高中情人節的回憶),或是最不敢去碰的那種巧克力(或許也跟高中情人節有關)。


品嘗故事的味道


所以當我們Playback時,就好像在盲測品酒,把前中後味滑過舌尖的感覺說清楚。

然後Teller也許會說[對,對就是這個樣子],或是[嗯,也許你形容得太誇張了],又或著[這只是一款便宜的紅酒,不是你說的那樣。]

同時,忙碌的Playbacker也會開啟一種覺察,從更遠的視角來看這個故事。


故事的回聲


這個故事反映了全人類的什麼?也就是故事的回聲(Echo)。

有些巧克力為了避免造成顧客過敏,會需要記載像是[本產品生產製程廠房,其設備或生產管線有處理花生、芒果、蛋製品、乳製品]等文字。

這也暗示了在這顆巧克力製造的過程中,是與花生、芒果與蛋乳製品有交集的。
也就是說,吃的人雖然不見得感覺得到,但花生芒果曾與這顆巧克力的誕生有交互作用。

故事也可以這樣聽。


個人故事與集體潛意識的連結


除了Teller知道的(這是金莎),金莎背後的製程呢?

這個故事是否像是某種童話/神話原型(比如像是小紅帽的現代版,雖然沒有狼也沒有槍)?
或是反映了某種人類社會結構(比如反映了華人社會對性別的印象)?

從紅線(故事與故事會相互對話)的概念來說,也有故事之間潛在交流、較勁與對比的互動,反映的是人類[心理位置]或[社會位置]的差異。

這就是跟集體潛意識的連結,也是我認為用藝術形式回應故事的價值所在。因為藝術可以穿越文字來到圖像與體感的層次,而這正是與集體潛意識連結所需要的。

另外也比較一下,這跟我另外兩個訓練(即興劇、心理治療)的異同。


Playback與心理治療


心理治療是會有找故事本質的時候,這也是一般人比較會想像的[心理諮商]樣貌。

不過,像是心理動力或家庭系統的治療取向,有一個比喻叫[順籐摸瓜],對我來說就是從更遠的線索摸回來故事的真相。

的確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治療都會走到這個程度,但通常到了一年以後的心理治療,會越來越需要捕捉Echo,而不只是[我被懂了好療癒]。


Playback與即興劇


即興劇有一些形式,也是會用上觀眾的真實故事。比如過去在微笑角做[即興大富翁]的演出時,就讓演員玩過"First Dating"這個我愛死了的遊戲—

這個遊戲是讓一位觀眾上台與我們分享他初次約會的故事大綱,然後即興演員要嘗試重現這個故事。

我們會給觀眾一個鈴,一個喇叭,如果演員演錯了,就會被按喇叭,需要再試一個。如果演員演對了,就會得到一聲叮,讓故事繼續下去。

對我來說,這其實是用遊戲的形式尋找故事的本質,但因為互動性強又時常打斷,慢慢也會看出觀眾偏好怎麼說YES,又怎麼說NO,這也是展演了演員與觀眾當下合作的歷程

Keith Johnstone所發展的四個即興劇形式,其中一個叫作The Life Game,也是透過觀眾的故事來即興。

2015去卡加利上課時,有一個Session就是看KJ示範The Life Game,當時有許多動人的畫面。

事後回想,都是因為台上演員與觀眾(就是學員啦)即興出了這個故事的"Echo",反映了更大的集體潛意識,或說是普遍人性。

而不只是在演對故事打轉。

也因為演出契約不同,即興劇演員是更自由地加入了平行的隱喻、劇種風格甚至是另一個相關的故事,對我來說是很令人著迷的。
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