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

【防疫在家讀書筆記1】生存或是毀滅?生活與自我在Covid-19衝擊下的思考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三語事劇場線上排練所共創的白板,紀錄團員在疫情下的生活/生存




“To be or Not To to be”


這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一句經典台詞,其實很難翻譯。因為就劇情上下文來說[不知道要不要放防雷注意XD]

可以說是『要做?或不做?』,也可以是要『成為?或不成為?』,不過我後來聽到一個版本—

生存或是毀滅?


生存的連續性


原本我不是很懂這個翻譯,不過最近疫情關係,開始讀討論母嬰關係的Winnicolt醫師寫的文章,加上三語事的排練也轉為線上,突然有些發現

是的,我們現在線上排練。因為練的還是聽故事與演故事,但線上真的不太適合演出(我個人意見),所以我們花更多時間聊聊疫情怎麼改變了生活?

聽著大家如何透過運動、手遊或著叫外送,維持生活的儀式感,我突然浮現了一個畫面,像是災難電影中,為了保持活下去的節奏,需要透過一些小儀式(比如在樹上刻字),來確保生存的連續性...


我存在,是因為我有安全的環境


最近在讀的Winnicott說,嬰兒能一直感覺到『我存在』,是因為有一個可容納他的安全環境。

如果這個環境出現了干擾,那麼嬰兒就需要不斷『反應』這些打斷,而他的自我就會受到影響而變弱,甚至需要長出如盔甲般的假我,隱藏真實的自我,躲避外在的襲擊

對嬰兒來說,這就是「生存,或是毀滅?」


自我的連續性如何被打斷?


我一直以為哈姆雷特講的是青少年的故事,但其實他也在講真我與假我

想想他裝模作樣地調戲Ophelia,也是一個為了回應父親鬼魂、母親背叛與叔叔侵門踏戶的『打斷』吧

哈姆雷特,生存的連續性在這一刻是被打斷的。

而疫情也是一個巨大的『打斷』,所有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,都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與消失,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樣的衝擊呢?

或反過來說,我們又是如何保持自我存在的連續性呢?